广东赴广西“花式”接老乡返岗复工 1.6万个岗位送进都安瑶乡******
(新春走基层)广东赴广西“花式”接老乡返岗复工 1.6万个岗位送进都安瑶乡
中新网南宁2月3日电(蒋雪林 高东风 李雪松)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3日提供的信息显示,为让节后有充足的用工,广东有关部门已经与广西联手,开行13趟务工专列。
务工专列旅客有序排队等候登上桂林开往深圳的返岗专列。 陈雨雨 摄据悉,广东作为用工大省和异地务工人员大省,春节前超过1700万外省籍务工人员返乡过节。针对节后部分务工人员返程买票难、部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广东花式复工"点对点"护送老乡返岗。早在正月初五,广东有关部门就组织从广西桂林开往深圳的全国首趟返岗专列。
2月2日,深圳宝安·河池都安2023年“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的求职者。 高东风 摄正月初五,600名务工人员在桂林北站搭乘G2961次列车赴粤返岗复工,这是今年全国首趟“点对点”返岗务工专列,有效缓解广东各大企业春节后用工短缺压力,促进民众就业增收,助力广西乡村振兴。
满载赴粤务工人员的免费班车从广西都安县汽车总站发出。 高东风 摄据了解,广西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有600多万人前往广东就业务工。特别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宏观经济得到好转,社会生活恢复正常,就业环境得到改善,务工人员赴粤返岗复工意愿强烈。
工作人员在深圳宝安·河池都安2023年“春风行动”招聘会上与求职者洽谈。 高东风 摄除开行“点对点”务工专列外,广东有关部门还赴广西招聘务工人员。2月2日,深圳宝安·河池都安2023年“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暨东西部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仙埌社区中心广场举办,进场应聘人数达1700多人。当天,有来自粤桂61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其中,来自深圳宝安区的31家规上企业共提供5798个岗位。累计达成就业意向753人,发放就业社保、劳动维权等宣传资料2.3万份。
满载赴粤务工人员的免费班车从广西都安县汽车总站发出。 高东风 摄据介绍,统计数据显示,都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约40万劳动力中,近28万人外出务工,其中赴广东务工的人员超过10万人。(完)
(新春走基层)85后青年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逐梦乡野****** 图为张鹏为刚刚破土的秧苗浇水。 曾令刚 摄 中新网兴安盟1月10日电 题:85后青年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逐梦乡野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张禹 弯腰起身,手里锋利的刀片把一盘南瓜苗挨个斜着削去真叶和一片子叶;坐下,拿起一棵黄瓜苗,斜削去茎根部,并与南瓜苗刀口处无缝贴合,再用红色小夹子夹住…… 嫁接秧苗的整个过程不过两三秒,农技师张鹏手法娴熟,一气呵成。 新春将至,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兴安盟突泉县白雪皑皑,映衬着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内道路两旁刚挂上的红灯笼分外鲜亮。 而园区的温室大棚里满目绿色,农技师们正忙着育苗和嫁接秧苗,为今年的蔬菜、水果种植开个好头,孕育春的希望。 图为农技师们嫁接秧苗。 曾令刚 摄 “南瓜子要平着放,芽要放在正中间,撒过水后再覆盖保鲜膜,膜的厚度也是有讲究的,太薄太厚都会影响出苗率……”张鹏一边忙乎自己手里的活儿,一边不停地帮助农户答疑解惑。 张鹏介绍,播种深度控制在1.5厘米左右,种子6天就能破土而出。“这样的话,13天后嫁接黄瓜,正月初六就可以交付订单。” 这个春节,张鹏和农技师们要完成18万株的蔬果秧苗订单生产。“这批苗主要销往兴安盟境内和吉林省的部分地区,今年总共能育3批次,育苗300万株左右,毛收入能达到150万元。” 12年前,“85后”的张鹏选择返乡“跳农门”,从“水土不服”到得心应手,如今的他已经将梦想的种子埋进乡土,并生根发芽。 回首一路走来的育苗时光,张鹏感慨颇多。 2010年,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的张鹏参加了突泉县组织的赴山东寿光学习育苗技术的活动,半年多后,张鹏回乡开始尝试育苗。 “但第一茬儿西红柿就遭遇了‘水土不服’,因为水、温度、土壤的差异,西红柿成熟后还没有手掌大。”关于第一次育苗,张鹏记忆犹新。 图为张鹏为村民传授育苗技术。 曾令刚 摄 张鹏说,当时好多人劝他放弃。“但我更想坚持。” 于是,张鹏改变策略,跑去和当地的“土专家”请教,鞋跑坏了好几双,笔记记了一摞又一摞,不断地尝试、总结。终于,他创新推出育苗和嫁接为一体的新方式。 2014年,张鹏育出的黄瓜苗抗病力极强,且采摘期能延长2个月,种植收益能提升30%。这一年,张鹏打开了市场,在政府给予的60万元产业资金的补贴下,他建起8个温室,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公司,开始规模化、工厂化育苗。 现在,张鹏的团队一年要培育300万株蔬菜、瓜果、花卉秧苗上市。 除了秧苗成活率高、产量好、抗病性能强,张鹏还提供售后服务,“主要是技术指导,什么苗木适应什么水肥、喜欢什么温度,都要细致地教给农户。”如今的张鹏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门认定为“基层农技推广员”。 图为郁郁葱葱的育苗棚。 曾令刚 摄 “今年我又定了3000颗柿子苗、3000颗黄瓜苗,他家的苗成活率高,果实成熟后销路也好。”种了20多年大棚蔬菜的“老把式”何凤军每次来定苗都要和张鹏探讨一番种植技术。 在张鹏的带领下,当地越来越多村民参与到大棚种植中,亩年均收入均突破5万元。 忙完春节这一阵儿,张鹏计划继续外出考察学习,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要尽快攻克西红柿耐储存但口感硬的问题,早日推出口感型西红柿秧苗。 在张鹏眼里,嫩绿的新芽不仅代表春的喜悦,更孕育着农户们新的希望。“2023年,希望我们能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让温室大棚成为种植户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